[日期:2024-10-22] | 作者:德育处 李雪白 次浏览 | [字体:大 中 小] |
附小家长课堂|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
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
而是点燃一把火
听到很多家长们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,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,就是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劲,学习磨蹭、拖拉、注意力不集中,有点时间就想着玩,不会主动学习等问题……其实这些表现,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学习内驱力。
学习内驱力强的孩子,不管有没有外在奖励,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,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,遇到困难和挫败的时候,也不会轻易放弃。而缺乏内驱力的孩子,在学习上十分被动,抗拒学习,持续性差,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,自暴自弃。
相信很多的家长也在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,那可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呢?这里给家长们以下建议:
01 提供健康、温暖的成长环境
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,只有那些低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人,才容易走上自我实现之路。由此可见,满足底层的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归属与爱的需求、尊重的需求,孩子才会到达自我实现的需求层面。
有些孩子,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,或是父母关系不和、家庭氛围紧张纷乱,他就会把许多精力放在寻找爱和安全感上,不能全身心地探索世界、发展自我。
或者有些孩子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得不到尊重,自尊心受损,他们就没有心思考虑好好学习的事,而是首先想着通过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,常表现出叛逆、不听话。
因此,想要孩子专注于自我成长,家长首先要给他创造一个健康、和谐、温暖的成长环境,爱孩子、关心孩子,尊重和支持孩子,让他在家庭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,这样才能让孩子向上生长。
02 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
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,就一门心思扑在孩子的学习上,干涉、管控很多,以为盯得紧、管得严,孩子成绩就会提高。
常见的有:
给孩子很大压力,给孩子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,逼着孩子学。
“不好好学习,将来找不到好工作”。
又或者让孩子背一首诗就可以吃零食。
两门课都考到95以上,每个周末可以玩一会儿手机。
然而,这些做法都忽视了自主感的重要性。
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,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,如果没有发展好,就会否定自我价值,从而自我怀疑。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感,父母就应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,给他机会做一些决定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自主权”。
如果家长平时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、决定孩子的学习时间、学习任务,孩子没有自主权,就会导致两种结果: 第一,孩子感到厌烦,产生逆反心理,故意和家长对着干,抗拒学习; 第二,当孩子多次尝试后发现自己的话语没有分量,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,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,认为自己控制不了事情的走向和结果,内心失去活力,对学习缺乏热情。
没有自由,自控就无从谈起。只有家长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,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决定,并承担相应后果,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思考,并自发地调整行为,懂得对自己负责。
03 帮助孩子树立目标
帮助孩子树立目标,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找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重要因素。
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故事:一个女儿曾经对爸爸说,自己将来想当清洁工。听到这个回答,相信换成有些家长,可能立马开始评价,甚至是嘲讽孩子的这一“理想”。 但这位爸爸没有这样做,而是温和地询问孩子原因。女孩回答:“因为清洁工可以扫地,这样做可以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干净”。 爸爸听完问道:“那你想当清洁工的话,你现在就要做到什么呢?” 女孩认真地回答:“自己先做到爱干净,才能做到扫地。” 爸爸听后也耐心地引导孩子: “清洁工是勤劳的象征,所以你现在就要养成勤劳的习惯。除了要勤劳以外,还要有很大的力气,所以现在吃饭要积极一点。做清洁工还要起得很早,所以现在你是不是起床的时候要自己起床很早啊。无论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都要了解想成为那样的人,你需要什么样的特长,你就要去锻炼自己那一方面的特长”。
你看,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细小的对话里,就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作为家长可以多与孩子沟通,了解孩子的想法,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,循循善诱,鼓励孩子通过学习、努力,达到自己的目标。 此外,树立目标也离不开丰富的经历和体验,家长要允许孩子尝试、犯错,通过切身的实践、经历提高认知,锻炼能力。
学习中的奥秘无穷无尽,提升学习动力的技巧也因人而异。但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、去实践,就一定能找到孩子学习的那把“动力钥匙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