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 > 德育之窗 > 健全人格课题 > 新闻内页

探讨儿童自知能力培养——记立格实验校健全人格课题组例会

[日期:2024-12-16] 作者:德育处 李雪白 次浏览 [字体: ]

12月16日,健全人格课题组举行了一次深入的会议,旨在探讨儿童自知能力的培养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。会议中,王蕤老师、李雪白老师和佘冬雪老师分别进行了发言和案例分享,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。

 

王蕤老师在发言中强调了自知的重要性。她指出,自知是个体对自身状况、需求、能力和成绩等方面在客观世界中所处层次和关系的认知,是行为的前提。清晰的自知能够引导个体采取目的明确的行动,而模糊的自知则可能导致盲目行动。王老师还提到,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往往趋于自我膨胀阶段,需要教育者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。

 

李雪白老师通过一节美术课《自画像》的案例,展示了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性格、认识自己。在这节课上,学生们通过观察不同风格的人物肖像画,感受画面中人物的性格特征,并以此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自画像。在创作过程中,学生们不仅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,还从同学们的作品中获得了对不同性格类型的理解。李老师认为,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知能力,为他们今后更好地了解自己、发展个性奠定基础。

 

佘冬雪老师则分享了一个关于小阳同学的案例。小阳在数学计算上速度很快,但在应用题理解上常常出错。他缺乏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正确认识,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。佘老师指出,像小阳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,他们缺乏自我反思能力,无法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。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知能力培养。因此,教育者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,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。

 

会议最后,与会者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知能力进行了深入讨论。大家一致认为,教育者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,包括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、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等。同时,家庭和学校也应该加强合作,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。

 

此次会议为健全人格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,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。未来,课题组将继续深入探索儿童自知能力的培养策略,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。

 

图片2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