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日期:2024-12-24] | 作者:德育处 李雪白 次浏览 | [字体:大 中 小] |
在沟通中,许多时候听比说还重要。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家长只顾着忙工作,没有重视孩子的沟通需求。渐渐地,他们发现,孩子已经和自己无话可说了。而当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时,恐怕孩子的心门早已关紧,再也敲不开了。
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是需要亲密的沟通来建立与维系的,而良好的亲子沟通从倾听开始,今天,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如何做好孩子的倾听者。
(一)掌握基本的倾听技巧
1.给予耐心,全身心倾听
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,放下手机,离开电视,停下家务,认真听,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。当我们真的将自己的身份放下,留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时间,真诚地跟孩子交流时,我们也会收获一个愿意打开心扉、积极乐观、注意力集中的孩子。
2.展现倾听姿态,表达倾听兴趣
身体姿态是最直观的信息来源,倾听中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对孩子话语的兴趣和关注。比如,专注的神情,对视的目光或适时的微笑、皱眉,自然而然的身体接触都是在告诉孩子我们在认真听他说话,让他感受到我们的用心。
3.不打断和评判,允许孩子完整表达
在孩子表达时,不要急于打断或给出自己的意见和评判。允许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绪、担忧和想法,耐心听孩子讲话。有的家长,特别是听到孩子谈论一些自己认为错误的观点和行为时,便迫不及待地站在家长的立场上,立即加以限制和制止,应该如何如何,不应该如何如何,最后让沟通变成冲突。
4.积极回应与情感支持
积极回应不是简单的:“嗯”、“啊”、“哦”,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话,并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: “啊,原来你是这样想的!”、“你这个想法真的很有趣”、“你肯定很难过”,得到积极回应的孩子才会有兴趣和你继续聊下去。当然,有时候孩子讲述的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,孩子所传递出的担忧、焦虑、无措,才是孩子希望被家长看见和理解的。
(二)学会不同学段的倾听要领
1.珍视低段的“乐于表达期”
低段的孩子,正处于乐于表达的时期。一二年级的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感受,可能还不等你主动询问,孩子回来就会主动滔滔不绝地给你讲学校发生的各种事情,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倾听机会。同时,也把孩子分享的内容作为一种教育契机,将孩子分享到的学校、班级好的方面,适时正面放大,让孩子更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。而孩子聊到的负面经历,我们要做积极引导,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,学会解决问题,并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另外我们也要激发孩子说得更多,从而我们听得更多。
2.把握中段的“暗流涌动期”
中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,他们从情感外露、浅显、不自觉向内控、深刻、自觉发展,内心的想法逐渐丰富,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。随着社会经历增多,人际交往扩大,因为社会经验不足,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,是情绪出现波动不安的开始,如果不注重引导,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学习,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。因此,需要家长更主动的去关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、人际状况,当发现孩子出现了困扰和难题,要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,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。
3.理解高段的“歇斯底里期”
高段的孩子已经逐渐步入了让家长们头疼的青春期。这个阶段的孩子,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显著变化,导致他们的情绪变得急躁,性格变得极为敏感和叛逆。很多父母也会明显感觉到孩子在与你表达时会很容易发脾气,甚至说话方式也变得粗暴无理,如果我们也是硬碰硬,那只会是火星撞地球,两败俱伤。这个时期的沟通特别考验家长的耐心,当孩子处在情绪上时,等他先尽情发泄完情绪,此时我们只有一个动作——听他“说”。 待孩子情绪稳定后,带着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,然后再恰如其分地与孩子温和沟通。沟通中,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,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选择。其次,共情式回应特别重要,学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,避免用固有的观念或偏见去解读孩子的言行,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倾听。
伏尔泰说,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。
倾听,是人际交往中最美的语言,它超越了言语的界限,让心与心之间更加贴近。
倾听,是一种无声的力量,它能化解误解与隔阂,让彼此的心相知相融。
弯下腰倾听孩子的声音,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。
学会倾听是我们家长的必修课。
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部分文字来自互联网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